之所以有这么一个说法,是因为,多年来在思考1978年,这一后来者看成是思想解放与改变国运之年,并在真理标准大讨论 与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两个特定的政治显词中,看到当代中国的思想与行动蕴含着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
在社会被国家掩抑的前提下,以往所谓的阶级路线斗争 都是虚拟的——势不两立的左右的前提都站不住脚。所谓市场经济内在逻辑,最通俗的理解是,个人能管的事个人管,企业能管的事企业管,社会能管的事社会管,只有个人企业社会不能管的事政府管。
又如,去年上半年上海开了一个重庆模式的研讨会,这个大型研讨会把一大批文革左派请来了,为什么还要请毛泽东生前就名动天下的一些著名学者,就是四人帮时代的红人戚本禹和朱永嘉。到九大时,军事官僚体系的权力达到了顶点,军队代表占九大代表的一半以上,而文革造反派与原来的行政官僚体系的代表加起来还不到一半。30年前的拨乱反正,说的就是拨文化大革命 之乱,返1949至1966年的十七年之正。起源体制內的老一辈革命家集团 为自已寻求掌控国家权力合法依据以及社会潜存的广泛的但却是自发性的反文化大革命 的意识形态的力量。不过,二月逆流的结果是分裂的,一方面是原来的军事官僚在中央的代表中央军委的老帅们靠边站了,另一方面却是在地方上军队实际上接管了原由行政官僚拥有的权力。
因为社会主义在中国有影无形。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因文革 的复辟或流毒而剑指重庆, 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错误。政府把自己的部分行政权力放给国有企业,比如民营企业进口原油,还需要国有石油公司的排产许可,最后限制民营企业,结果必然造成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挤压。
并且提出思路,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您认为应该怎么改?周天勇:反垄断的视野要更宽一些。对于两个"非公36条"未来的政策落地,您怎么看?周天勇:我不太乐观,最后还要看实际落实情况,何况明年中央政府面临换届,政策能否延续有待时间考验。尽管最终以不了了之的结局收场,但以发改委为代表的反垄断实践仍被民众寄予厚望。当下应该进一步进行解放思想,维护社会的公平,达到共同富裕。
另外,现在财产、工资都不公开。三是土地垄断,即行政垄断,目前已经造成房价过高、财政不可持续等很多问题,但还没有被学术界和政府引起足够的重视。
去年末,国家发改委对电信和联通的反垄断调查,博得一片叫好。另外,配套政策究竟如何?实施细则会不会让你更难受?还有待时间检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华工商时报:关于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种说法是"有进有退",为什么后来又出现民营企业不断被挤压的趋势?周天勇:十五大报告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任务,明确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并且有能力买房的人投机炒高了房价,低收入的人更买不起房子。
第二,过去国企5万亿元资产的时候,容纳就业8000多万人。一是与社会资本企业,以及家庭、合伙、小投资者合股的小企业相比,效率较低。如果不是行政垄断的话,在一级土地市场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在城市建立土地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像股票交易一样,开发商今年需要多少地挂在交易中心,土地供应者也上网自由交易,供应者有自己的规划,而不是行政限制,这样供应量都挂在网上,谁价格低就买谁的,市场就有了竞争。现在垄断的机制决定了不可能实现利润共享。
国民收入的大部分流入了央企、银行和政府。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来说,第一,董事长由人民代表大会任命。
国企改革可考虑资产社会化中华工商时报:我们看到,中国世界500强企业大多数都是国企,为什么国企必须退出竞争性行业呢?周天勇:500强的央企,基本上都是自然加行政垄断型"巨无霸"企业,而不是通过市场上打拼出来的。目前有三个方面的垄断需要打破:一是央企垄断,主要指石化、电信、电力等国有企业垄断。
其次是逐个领域落实,比如石油、煤炭、银行,现在哪有让进去的,煤炭都是往出赶。客观地说,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4万亿刺激政策的实施,使本应退出市场竞争领域的部分国有经济变得更加固化,而民营经济处于挤压趋向。第三,强制规定上缴利润的比例,比如到45%比如,金融系统高官及职员、公务员、国企高官的高收益、内外资大型企业的高管高收入,而工人、农民、农民工的收入很低,长此下去,必定会触发经济危机,并引发政治与社会危机。思路是,调高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直接生产者收入,确保生产、生活用品的充足供应。 2、垄断企业的高收益分配国有垄断企业,如石油、石化、煤炭、电力、电信、银行、国有房地产、粮油等企业的干部职工的高工资、高福利。
一、扩大内需问题 内需怎么扩大?通常学者们会首先想到涨工资,提高收入(这是一种静态而非动态的解决思路)。剩下的被认为可以有很大操控能力的只有内需,内需问题也并非那么容易解决,扩大内需如果选取的方法不当,问题还会加重,比如近期的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引发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传递扩散,而且,我国内需不足问题,是个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令人困惑的是,从宏观来看,我国社会的总需求并不弱,而且很大,在目前来看,流动性相当充分,所以,内需不足的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是个深层次问题,如果把内需问题做简单化处理,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其关联性问题会很多。
上述思路与对策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将遭遇既得利益者的强力阻挠与抗拒,难度很大,但在我国的健康繁荣的发展道路上最终绕不过去,如果拖延,将使问题变得更复杂,更棘手。 二、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难点 经济系统的健康良好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中的各个要素的良好循环。
城镇化对内需的拉动也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由于欧美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经济危机至今没有缓解的迹象,因此,外需在近期是指望不上的,因为不要说保持原有水平有难度,就是能够不产生大的滑落,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这种思路是否可行呢?城镇化思路,仍然没有跳出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思路,希图通过农村的大拆大建,来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能做到吗?人们都知道,我国房地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社会的有效需求并没有很好形成,内需没有相应地扩大,相反,社会中的85%的家庭买不起房,那么,在外在环境条件没有多大改观(比如腐败、分配不公、监管乏力、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城镇化、城市化的结果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将是有限的,可行性及效果也值得怀疑,而且城镇化该怎样进行也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地科学研究。在健康的经济系统中人、财、物,都应处于良好的循环状态。土地财政应作为全民收益,而不能成为地方政府收益独享,其收益部分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之内,杜绝由此产生的腐败。 四、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这些问题的解决虽然在当前国际经济严峻形势下有着极大的迫切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出现慌乱。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是如此。这就是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难点所在。
单就房地产业来说,这个问题已经够难缠的了,而其他问题解决起来,其难度一点也不低。任何个人与集团的利益在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相较中孰重孰轻,其道理不言自明,这是采取正确措施所需要的思想、胆识、魄力、决心的基础,需要在此基础上真抓实干,正所谓实干兴邦。
对此,如果在宏观层面协调不好,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个思路作用也将有限。还有一种思路是,给小微企业注入资金,扩大内需。
调低或者暂停服务者的收入调整,可采用提高税收、加大国有垄断企业的利税上缴份额,调低高官的收入,调低个人、企业的资本收益份额比例。加强社会各系统运行的全方位强力监管与制约。那么工资怎么涨?给公务员涨工资?事业单位人员涨工资?离退休人员涨工资?如果他们的工资上涨了,那么,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工人工资怎么办?农民的收入怎么提高?况且,提高工资,将给财政带来负担,所以,这种办法可操作的空间很小,相反,如果这样做,将会使物价大幅上涨,使社会企业用工成本呈现循环上涨态势。而我国目前的经济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没有达到这种状态。
进入专题: 经济政策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外需、投资、内需,在当前都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三、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经济处于良性循环,要求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生产与消费的均衡,而我国经济既不平衡,也不均衡。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将势在必行。
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得少,而服务于生产者所得多。将隐性的社会需求转为显性的社会需求。